“同城化”是城市间区域合作最紧密、最高级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不断合作深化、单一城市空间向跨城市空间转化的体现。国内外先发地区的实践表明,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经济圈或城市群一般都是极核城市与周边多个大中小城市组建的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的区域发展共同体。为了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战略部署,成都市与德阳、眉山、资阳已经从区域规划、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各领域持续推进同城化建设,朝着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都市圈方向走深走实。
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
置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大局之下,下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先手棋,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意义十分重大。
优化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的客观需要。纵观成渝双城,文脉相通、地理相近,人员交往、经济联系极为紧密,产业基础、要素资源、创新活力具有全国比较竞争优势。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不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向东布局、加大城市空间供给,增强成都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而且有利于聚合四市之力促进成渝两地均衡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东西呼应、相向发力的区域经济地理新格局。
破解“中部塌陷”促进区域协调的客观需要。与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集聚发展明显但“中部塌陷”较为严重。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尤其德、眉、资三市通过“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模式共享成都的发展环境、发展政策、发展资源、发展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省发展主干逐步由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的是打造一个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纵观国内外先发地区的实践,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都市圈是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关键所在。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尤其是进一步促进成都与三市在突破行政区划制度藩篱上的融合共生,有利于四市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组合竞争优势,提升参与区域竞争的发展能级,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端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纵深推进,经济实力、产业水平、联动发展等新老问题交织,深层次矛盾凸显,多方博弈明显增强。这些矛盾和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发展理念不同、利益诉求差异等方面导致的,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受“城市行政区划面积倒置”的行政管理体制、“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和领导干部“GDP”考核体制等制约,需要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树立新发展理念,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分领域、分重点、分步骤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
突出以顶层设计为重点推进战略同城化。一是坚持“规划同图、需求同频、工作同步”,进一步完善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1+N”的规划体系,更加明晰区域间功能定位,推进空间规划无缝对接,确保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建立健全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比如:建立省级对口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协调推进跨区域合作事项;市级层面规范领导协调机制,建立交通、人社、产业、环保等专题合作组作为各领域同城化合作的牵头单位和具体事项的实施主体。三是建立考核激励体系。借鉴广佛同城化纳入省政府评估考核范围的做法,省级层面建立督查考核评价机制。旗帜鲜明激励广大干部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中真抓实干、建功立业,对成德眉资同城化工作中担当作为、成效明显的优秀干部优先使用。
突出以互联互通为重点推进交通同城化。一是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方面,重点向短距离跨市界道路建设等领域倾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实现标准相通、时序相同。土地保障方面,逐步改进政府投资土地整治模式,通过以奖代补、补改结合等方式,拓宽补充耕地途径,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指标,建立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二是推动建立运输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交通运输线路衔接一体化,重点打通断点,推动毗邻地区县乡干道对接成网,加快完善城际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实现同城化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健全运营补偿和结算机制。
突出以协作共兴为重点推进产业同城化。探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引导机制。引导“成都产业转移,德眉资产业承接”和“成都产业主导,德眉资产业配套”,加快形成“研发设计在成都、生产制造在德眉资”和“总部+基地”的产业发展良性竞合关系,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突出以共建共享为重点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一是建立教育合作机制。统筹优化四市校点布局,完善名校“一对一”结对共建模式,鼓励探索中考统考、高中统一招生,推动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等数字化资源在德眉资推广应用,建设一批跨区域虚拟教育学习社区,打造教育同城化发展示范区。二是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四市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年限互认(可按实际缴费额折算年限),推动社会保险关系异地协同经办、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
突出以立体开放为重点推进政策同城化。一是建立通道赋能共享机制。以天府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为枢纽构建国际多式联运协作网络,共建“虚拟机场”“虚拟口岸”;强化链接国际网络的通道服务供给,为企业运用战略通道提供无差别的政策服务;提升数据共享与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空铁联运货物“单一窗口”办理;搭建“蓉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吸引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二是建立平台赋能共享机制。探索以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为西部贸易结算中心,成德铁路港口岸合作区、成资临空经济区为次区域物流中心的分工模式,培育引进一批会计评估、法律服务、商务外事、调查咨询等国际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域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突出以共保共治为重点推进环保同城化。一是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大气污染方面,推动四市实现执法监督联合,推动实现应急预警联动,对区域环境监测应急工作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资源调配、统一数据管理。水污染方面,探索设立岷江、沱江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合力推进岷江、沱江等上下游污染协同治理,将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纳入四市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土地污染方面,探索加快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再生中心、电子电器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成德眉资四市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体系。二是建立全产业链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省级+实地沱江水质对赌机制,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实地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将跨市界断面和国家考核断面列入补偿范围,实行“双向补偿”,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探索建立地区间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地区间排污权交易试点,制定实施促进生态环境优质优价的价格、产权、财税、金融、消费等相关政策;做好配套的考核激励、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兑现生态产品与生态环境价值,加快建立完善让改善环境者得利的政策制度,形成正向激励。
(
李好 副教授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