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当前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成渝地区拥有秀丽山川之美又有多彩人文之韵,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2020年4月,川渝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提出围绕成渝发展主轴,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核,建设文化旅游经济带,培育巴蜀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成渝发展主轴作为连接成都与重庆主城双核的主要轴线,其文旅一体化水平和层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建设成效。
一、成渝发展主轴文旅一体化的基础与优势
(一)文旅资源本底优越
一是风景名胜富集,自然资源丰富。既有诸多山林、峡谷等自然资源,又有大熊猫等丰富的珍稀动物资源。二是历史遗迹与近代革命遗址(遗迹)众多,人文资源厚重。成都境内古蜀文明与三国、唐宋时期众多文物古迹映照古今,重庆境内远古巴渝文化与近代革命文化相互交融。三是民俗文化纷呈,人文底蕴深厚。区域内的民风民俗浓郁古朴,经过世代相传,在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实现再创造,蕴藏了蜀绣、川剧、川菜、火锅等闻名中外的特色文化。
(二)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成渝发展主轴间已形成了多条高速、高铁通道。同时,行政区域内部,成都“三环十五射”、重庆“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至重点景区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相连。二是旅游业态逐渐丰富。成渝两地在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影剧院、音乐厅、文博场馆数量等方面位于全国城市前列,文化游、生态游、夜间游蓬勃发展。三是旅游服务多样化发展。成渝两地均在大力推进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旅游景区、文博院馆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管理。
(三)产业发展呈现向好态势
一是成渝发展主轴各市互为旅游客源地,游客接待数量与旅游收入均呈上升趋势。二是区域合作不断密切。特别是中央提出双城经济圈战略以来,川渝两地文旅部门提出携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三是毗邻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遂宁潼南签署一体化发展协议,内江荣昌建立旅游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资阳大足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为协同打造文旅一体化发展带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促进成渝发展主轴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核心带动,发挥成都、重庆主城区位辐射作用
一是注重重庆主城与成都文旅业的龙头建设。在成都广受欢迎的熊猫产业、时尚产业基础上注入古蜀文化力量,在重庆“网红魔都”标签下注入巴文化、革命文化内涵,增强两地旅游业的文化支撑力,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效应。二是在成都、重庆主城联合打造“切换式都市旅游区”。依托平原辽阔与山河崎岖的地貌特征,凸显成渝两城观感、体感、味感的转换性。三是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合力开发设计一批蕴含巴蜀文化底蕴,形态各异、风格别样的文创产品,以都市消费旅游区为基础增强文创感染力,释放成渝文化差异性魅力。
(二)联合打造,培育一批国际文旅点位
一是在资阳、内江、荣昌(资内荣片区)联合打造“中国非遗体验旅游区”,建设全国非遗体验和研学旅行重要目的地,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化产业品牌。二是在安岳、安居、大足、潼南(安大潼片区)联合打造“中国石刻艺术旅游区”,依托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共同推进石刻文化建设;联合安岳石刻、安居摩崖造像、潼南大佛寺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凸显历史人文魅力,打造一批历史寻迹、民风民俗体验、佛学禅修类旅游项目。三是在铜梁、永川、璧山(铜永璧片区)联合打造“度假观光旅游区”,以湿地公园与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为依托,整合培育以耕读、赏花、采摘为主题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
(三)四线共建,打造主轴精品路线
一是依托渝蓉高速(成渝中线高铁),打造“人文景观线”。充分发挥成渝“直线走廊”优势,打造以三国文化、石刻文化、驿道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二是依托成渝高速(成渝高铁),打造“自然风光线”。充分发挥线路旅游站点多、历史底蕴深等优势,打造以水利文化、山地文化、森林文化为一体的自然风光旅游线路。三是依托成遂渝高速(成遂渝铁路),打造“绿色生态线”。充分发挥线路覆盖长、生态品质高等优势,打造以熊猫文化、园艺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四是依托成资渝高速,打造“现代观光线”。充分发挥连接成都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和成都天府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两个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打造以航空文化、水利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观光旅游线路。
(四)政策互惠,协同共享文旅福利
一是设计推出主题套票。以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度假休闲等主题为载体整合区域文旅资源,设计推出主题套票。二是推行“一票多优惠”政策。对持抵渝抵蓉机票、火车票的游客率先推行旅游折扣价,激活区域内旅游流动性,实现成渝两地外来客源互送,拉动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三是施行市民“特惠游”政策。将成渝发展主轴所覆盖城市纳入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旅游活动地带,对区域内市民施行特惠游政策,联合打造一批当地“一日游”,沿线“二日游”,特色“三日游”,以及深度“七日游”等日常中短途旅游路线,形成“川渝一家亲,周末大串门”的旅游格局。
(五)设施共建,提升整体服务水准
一是加快实现“最后一公里”畅通。加强区域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保证各景点的通达性。二是着力构建区域文旅一体化市场。以文旅基础设施同步启动建设、同时投入营运为目标,优化提升旅游接待设施、旅游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医疗救护设施及其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推动建设智慧文旅项目。以建设文旅服务云平台为重心,推进“川渝旅游一卡通”建设,推动政府部门涉旅数据共享共用,开发相关APP、公众号,为游客吃、住、行、购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智能服务与引导,逐步实现旅游线上线下一体化。
(六)营销聚力,打造区域名片
一是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加强与各类新媒体合作,开设成渝文旅一体化发展带官方微信、微博、抖音账号,统一发布旅游信息、旅游动态等。二是灵活推广形式。引导和鼓励创作展示成渝文旅一体化魅力的影视作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制作区域文化旅游电子期刊,以驴友攻略等具有亲和力的形式,推介特色文化旅游线路,链接区域文化旅游产品销售平台。三是发挥联合力量。成都、重庆两地旅游新媒体平台向沿线城市旅游新媒体平台提供技术指导,联合开发、联合推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成渝文旅一体化名片。
(七)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统一的评价监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研究制定适用于全区域的旅游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制。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项目协同推进、互惠互利机制,建立文化旅游发展指标体系,形成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政府年度考评机制,推动区域文化旅游无障碍合作,解决区域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三是构建合作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吸收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融资体系。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发行旅游地方专项债券、旅游资源证券化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
(王胡林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范皓琪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讲师)